9月27日,“高原与城市:新时代文学高端论坛”在青海西宁举办,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共80余人参加。
论坛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杨志军分享了自己与青海的深厚渊源,深情回顾其在青海的生活与学习经历,提及雪山草原与亲友时满含眷恋。杨志军希望自己及广大文学创作者能继续在文学道路上“走下去”且“走进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保护、时代文明弘扬三大核心论题,以谦卑姿态创作出有思想、有情怀、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展现新时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论坛核心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们围绕“新时代文学的高原与城市书写”“杨志军文学研究”两大主题展开交流。河南师范大学刘起林教授聚焦杨志军作品《雪山大地》,认为该书从文明史视角出发,以温暖诗意的笔触书写藏地文明,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起独特的文明诗学审美范式,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青岛文学馆臧杰馆长则依托详实文献,梳理了杨志军“出世姿态、入世写作”的文学历程,并指出未来杨志军文学研究应重点关注其与青海、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同时将文学文本研究与地缘研究、译介传播相结合,为青海文学、西部文学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提供助力。
青岛职业技术开云官网 教授张薇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了杨志军小说《你是我的狂想曲》,指出其作品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织中,彰显出对和平、真善美与自由精神的执着追求。兰州大学教授郭茂全从城市生态书写角度出发,结合杨志军、阿来等作家作品,提出散文创作应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这也是西部文学在新时代的重要使命。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炳中聚焦《雪山大地》中的风景描写,认为其笔下的青藏高原具有灵性与神性合一的美学特质,体现了“道”的哲学意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颜浩以《我的阿勒泰》的跨媒介改编为例,探讨在中华文明整体性视野中如何构建边地叙事,反思作家与时代、文明之间的审美关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生滨则以“文学的执着和史诗的锻造”为题,剖析了杨志军高原叙事的独特价值。最后,青海师范大学杨志军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晓林教授对专家发言进行评议,提炼核心观点,引发在场师生进一步思考。
据悉,此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为文学研究者与创作者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更对青海文学乃至西部文学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新时代文学在高原与城市语境下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雯静 通讯员辛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