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网

第216次活动 | 马媛颖副教授:再读张爱玲

发布时间:2025-10-16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12日上午,西宁市有源书院举办第216次会讲活动,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马媛颖老师,题目为:再读张爱玲。

主讲人简介:

马媛颖,文学博士,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别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在各类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书评等二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

一、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1)“生”与“死”

1920年,张爱玲(原名张煐)生于上海没落贵族家庭,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长女李菊耦。早年家庭波折:母亲赴英留学,父亲沉迷鸦片且再婚,1934年她写下《摩登红楼梦》,显露出文学天赋。

1995年中秋节,张爱玲在加州公寓离世,死因是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骨灰后被撒入太平洋。

(2)“爱”与“恨”

爱: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后因对方出轨于1947年绝交;1956年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后她移居洛杉矶幽居。珍视与炎樱的友情,在《流言》中多次提及;热爱生活,曾向往“穿别致衣服、周游世界”,还留下“最爱叉烧炒饭、最怕死”等“爱憎表”。

恨:与父母关系复杂,父亲的凉薄、母亲的疏离,影响其小说主题,如《心经》的恋父情结、《金锁记》的恶母形象,也让她笔下“男女战争”频繁,男性多为庸碌自私之辈。

张爱玲笔下的传奇


(1)经典代表作

《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半生缘》等,是她留给文坛的经典。

(2)色彩与意象

色彩:红、白、黄是核心“三原色”——红色象征炽热欲望(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红玫瑰),白色暗含苍凉(如同一书中的白玫瑰),黄色借“月亮”传递悲凉(如《金锁记》);此外,蓝色显忧郁、绿色藏绝望,皆为情感载体。

月亮:与古今中外的月亮意象不同,“悲剧的永恒性,就和月亮一样”,《金锁记》中反复写月亮,从“怀旧的湿晕”到“狰狞脸谱”,烘托悲剧感,最终以“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暗示悲剧永恒。

张爱玲的传奇艺术

(1)反叛与继承

反叛新文学:质疑新文学“不真实”,拒绝当启蒙者;改写“娜拉出走”,《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出走后堕落;《倾城之恋》跳出五四爱情叙事,写白流苏“要婚姻”、范柳原“要爱情”。

继承旧文学:受《红楼梦》影响,用“红楼式”语言与细节,继承“言情家事”内核,还融入现代手法。

(2)雅俗共赏与古今交融

主张“精神与物质之善打成一片”,喜欢通俗小说,作品兼具深度与大众审美。以悲观视角观照人生,直面现代精神危机,写下“文明终将过去,‘荒凉’源于惘惘威胁”的思考。

跨越时代的文学评价:从 “奇迹” 到 “不朽”

40年代上海:傅雷赞其为“时代奇迹”,称《金锁记》是“文坛最美收获”;胡兰成将她与鲁迅并列,说她“让文学走回人间”。

1960-80年代海外: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她“是中国最优秀作家”,《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中篇”。

1980-90年代大陆: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其列入文学史,此后“张爱玲热”兴起,研究论文增多。

正如学者许子东所言:“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张爱玲其人、其作品都如同河流般自成体系、绵延不绝,既承载着个人与时代的故事,又持续滋养着后世的文学创作与解读。

感谢马老师带来这场关于张爱玲的深度分享,这场讲座让我们深入走进了张爱玲的文学世界,触摸到字里行间的苍凉与细腻。期待未来我们能继续在文学的河流里,遇见更多打动人心的经典。

END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开云官网